您当前的位: 首页 > 企业数据 > > 内容页

为何买不动了?

来源:尹睿哲 2023-05-29 14:05:17

摘要

行情莫名走缓。 一方面,5月以来,二永债期限结构特征透露出偏防御的“牛陡”。另一方面,短债下沉也难赚钱。临近月末,高票息短债走势略有反复,只有高等级短债收益延续下行。 拿债节奏放缓,是进场资金不足所致,还是现券性价比太低导致的配置节奏放缓?

“赛道”有差异。


(资料图片)

首先,理财买盘可持续性低于预期。 理财力量自4月回归,无论是产品发行增速,还是募集规模,甚至是信用债净买入都有体现。问题是,进入5月之后,理财产品发行呈现出“数量多+规模小”的状态,这也是可观察数据序列内(2021年以来),首次出现产品发行增速与募集规模如此大幅度的背离。同时,5月周度初始募集均在500亿以下,而4月读数则在800亿以上。存款转表外可持续性较差,原因有二,1)理财产品业绩基准降至近两年新低,吸引力相对有限,2)理财保刚兑的认知被打破,即使业绩基准高于存款利率,也会制约资金转换。“募集差→拿债慢”的链条中,非金融债增配的确出现放缓。其中,理财贡献净买入比例降至38%。值得注意的是,今年前两个月理财规模修复期,2月下旬理财买入规模占比一度超50%,这很好解释为何当前多数地区城投债表现不如今年前两个月。

其次,“二永”买入结构未变,蕴含欠配之意。 二永持有人结构不但稳定,而且两类机构买入力度有增强,一是基金5月累计净买入活跃交易二永规模97亿,创今年单月以来新高;二是理财连续两周有净增持行为,且主要集中在银行永续债。并且,拆分活跃二永债交易期限来看,有三个特点:一是基金仍是目前二永久期策略最大“玩家”;二是理财增持银行永续债主要集中在三年内,这与上述中短久期二永收益快速下行特征吻合;三是保险连续卖出4年至5年二永债,颇有阶段获利了结的意味。以3年作为分界,结合二永债行情来看,可以得到两点结论:1)3年内二永债有了理财买盘的介入,即使5月基金增持放缓,亦会抵消一部分抛售力量。2)3年以上二永,买入机构稳定,却与行情大相径庭,为何如此?表内转表外并不完全通畅,银行自营委外诉求或持续推进。既然银行自营委外尚在,为何二永债没有复刻4月走势?一是委托出来的资金体量和急迫性可能不如4月。二是管理人大幅低于估值收益抢配的必要性在下降。

回望4月,票息资产定价已经有点极致的前提下,资金逻辑超预期占主导,延长资产荒的演绎。行至目前,银行自营欠配状况尚在,二永债即便没有行情,基金净买入规模还能超4月,就是最好的说明。尴尬的是,二永期限结构走势指向两点,一是银行委外急迫性或不及之前,二是管理人开始考虑短期风险,不单是6月债市高波动,还有固收+产品短期迎来开放期。另一方面,降存款利率阶段推动存款理财化,可路径并不顺畅。近两周理财募集规模持续偏低,这将制约理财资金对债市的贡献。

总体上,债市增量资金虽有,但进场有放缓的迹象,短期仍需关注情绪反复。若4年至5年大行二永债出现阶段调整(10bp以上),建议积极关注,全年信用风险预判难度不小,资产替换将是中期主线。城投短债下沉策略,建议跟随理财执行,这取决于后续存款理财化推进程度。

风险提示:数据统计出现遗漏, 监管超预期,理财负债端持续不稳定

正文
行情莫名走缓
收益率怎么下不动了? 这一问题几乎成了我们近期路演过程中,投资者最为关心的话题之一。今年票息资产过于强劲的“牛势”,不仅持续造成“逼空”,同时由短到长,轮番诞生抢配,还强化了投资者对资产荒的固有印象,以至于收益不出现10bp以上的下行幅度,都有点不习惯了。尤其是经济还看不到太大起色,政策端预期又没成形,利率走势未趋势性反转,至少不会轻易“下车”信用债。而近一两周票息资产走势,正朝着相反方向行进,也不难理解投资者的困惑从 何而来。 一方面,前期表现最强的银行二永债, 5月以来的期限结 构特征,透露出偏防御的“牛陡”,4年至5年活跃二永债表现远不如中短品种;消息面的影响下,5月26日市场普遍折价成交,情绪脆弱可见一斑。

另一方面,短债下沉也难赚钱。 5中 上旬,受存款利率调降影响,表内存款再度重启理财化,从而推动城投短债下沉行情,1年内AA及AA(2)城投债表现明显强于高等级及其同隐含评级期限偏长的资产( 详见 存款理财化再度启动 )。不过,与二永债类似的是,临近月末,高票息短债走势略有反复,只有高等级短债收益延续下行。

此外,相比于总量数据,不少省份城投债表现尚可,如天津地区省级平台债,成交笔数接连创去年单周新高。而江浙和重庆区县类平台债、安徽地级市平台债等,虽短期表现不错,可对比年初1月至2月理财规模修复期,和去年7月至10月资产荒频发期间,成交状态难以企及。

事实上, 5 月以来,城投主体负面舆情不少,一定程度上阻碍短债下沉策略,隐含评级偏低或者财政状况一般的弱资质平台债,估值收益反弹的确在预期之中。理论上“避险”行为会使得配置天平向金融债倾斜,4年至5年具有票息优势的二永债未能如期兑现,反而是证券次级债正在响应。5月23日至24日,隐含 评级AA+证券次级债成交笔数罕见放量,其1年至2年平均成交收益回落至2.655%,较月中高点下行幅度超30bp,这或与理财配置行为有关,因其产品设计调整,证券次级债的买入约束要比二永债小不少。

总体上,除了1至2年证券次级债之外,多数资产有逐步走弱的态势。并且,发行人处于补财报阶段,供给稀缺不易造成配置资金分流。因此, 拿债节奏放缓,是进场资金不足所致,还是现券性价比太低导致的配置节奏放缓? 以下从两个方面来探讨。

“赛道”有差异

首先,理财买盘可持续性低于预期。 如上述, 理财力量自 4月回归,无论是产品发行增速,还是募集规模,甚至是信用债净买入(特别是1年内短债,5月中旬买盘力度创2021年以来单周新高)都有体现。问题是,进入5月之后,理财产品发行呈现出“数量多+规模小”的状态,这也是可观察数据序列内(2021年以来),首次出现产品发行增速与募集规模如此大幅度的背离。同时,5月周度初始募集均在500亿以下,而4月读数则在800亿以上。 存款转表外可持续性较差,原因有二,1)理财产品业绩基准降至近两年新低,吸引力相对有限,2)理财保刚兑的认知被打破,即使业绩基准高于存款利率,也会制约资金转换。

“募集差→拿债慢”的链条中,非金融债增配的确出现放缓。 其中,理财贡献净买入比例降至38%(以基金、保险、理财和其他产品总买入作为测算基础)。 值得注意的是,今年前两个月理财规模修复期,2月下旬理财买入规模占比一度超50%,这很好解释为何当前多数地区城投债表现不如今年前两个月。

其次,“二永”买入结构未变,依旧蕴含欠配之意。 相比于非金融信用债买盘力量收缩,二永持有人结构不但稳定,而且两类机构买入力度有增强,一是基金5月累计净买入活跃交易二永规模97亿,创今年单月以来新高;二是理财连续两周有净增持二永行为,且主要集中在银行永续债。

并且,拆分活跃二永债交易期限来看,有三个特点:一是基金仍是目前二永久期策略最大“玩家”,5月净买入4年至5年二永债规模略超4月;二是理财增持银行永续债主要集中在三年内,这与上述中短久期二永收益快速下行特征吻合;三是保险连续卖出4年至5年二永债,这与前四个月增持行为相反,颇有阶段获利了结的意味。

所以,以 3年作为分界,结合二永债行情来看,可以得到两点结论:

1 )3年内二永债有了理财买盘的介入,即使5月基金增持放缓,亦会抵消一部分抛售力量。 值得注意的是,不同于前四个月卖出,理财近期买入行为或与市价法产品发行恢复有关。

2 )3年以上二永,买入机构稳定,却与行情大相径庭,为何如此? 可以肯定的是,长端二永行情告一段落时,基金还能继续买入,与账户欠配的推动有关。导致欠配的原因,要么是担心地方债务风 险,从城投债切换至二永债,要么是我们之前所谈到的银行自营委外逻辑( 详见 极致的抢筹 )。如果是因为前 者风险性因素,城投债下沉配置将明显减少,但上述谈到的高票息城投短债交易还在进行,可见这一切换并非主力。并且, 结合理财募集难度加大的现象,表内转表外并不完全通畅,银行自营委外诉求或持续推进。

既然银行自营委外尚在,为何二永债没有复刻 4月走势? 一是委托出来的资金体量和急迫性可能不如4月。二是管理人大幅低于估值收益抢配的必要性在下降。实际上,截至4月底,4年与2年AAA-隐含评级银行永续债期限利差创历史新低,银行二级资本债期限利差距离债牛时期历史低点不足3bp。考虑到6月往往是债市高波动时点,管理人既要解决欠配,又要配合银行自营盈利的诉求,平着或者稍高于估值收益率增持长端二永债才能增加持仓防御。

回望 4月,票息资产定价已经有点极致的前提下,资金逻辑超预期占主导,延长资产荒的演绎,以至于长端二永债缔造新的历史。行至目前,银行自营欠配状况尚在,二永债即便没有行情,基金净买入规模还能超4月,就是最好的说明。尴尬的是,二永期限结构走势指向两点,一是银行委外急迫性或不及之前,二是管理人开始考虑短期风险,不单是6月债市高波动,还有固收+产品短期迎来开放期,若遇集中赎回,二永抛售压力,恐会影响边际定价。另一方面,降存款利率阶段推动存款理财化,可路径并不顺畅。近两周理财募集规模持续偏低,这将制约理财资金对债市的贡献。总体上,债市增量资金虽有,但进场有放缓的迹象,短期仍需关注情绪反复。若4年至5年大行二永债出现阶段调整(10bp以上),建议积极关注,全年信用风险预判难度不小,资产替换将是中期主线。城投短债下沉策略,建议跟随理财执行,这取决于后续存款理财化推进程度。

本报告分析师

尹睿哲 SAC执业证书编号:S1090518110001

李豫泽 SAC执业证书编号:S1090518080001

特别提示:
本公众号不是招商证券股份有限公司(下称“招商证券”)研究报告的发布平台。本公众号只是转发招商证券已发布研究报告的部分观点,订阅者若使用本公众号所载资料,有可能会因缺乏对完整报告的了解或缺乏相关的解读而对资料中的关键假设、评级、目标价等内容产生理解上的歧义。
本公众号所载信息、意见不构成所述证券或金融工具买卖的出价或征价,评级、目标价、估值、盈利预测等分析判断亦不构成对具体证券或金融工具在具体价位、具体时点、具体市场表现的投资建议。该等信息、意见在任何时候均不构成对任何人的具有针对性、指导具体投资的操作意见,订阅者应当对本公众号中的信息和意见进行评估,根据自身情况自主做出投资决策并自行承担投资风险。
招商证券对本公众号所载资料的准确性、可靠性、时效性及完整性不作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对依据或者使用本公众号所载资料所造成的任何后果,招商证券均不承担任何形式的责任。
本公众号所载内容仅供招商证券股份客户中的专业投资者参考,其他的任何读者在订阅本公众号前,请自行评估接收相关内容的适当性,招商证券不会因订阅本公众号的行为或者收到、阅读本公众号所载资料而视相关人员为专业投资者客户。
一般声明:
本公众号仅是转发招商证券已发布报告的部分观点,所载盈利预测、目标价格、评级、估值等观点的给予是基于一系列的假设和前提条件,订阅者只有在了解相关报告中的全部信息基础上,才可能对相关观点形成比较全面的认识。如欲了解完整观点,应参见招商证券网站( http://www.cmschina.com/yf.html )所载完整报告。
本公众号所载资料较之招商证券正式发布的报告存在延时转发的情况,并有可能因报告发布日之后的情势或其他因素的变更而不再准确或失效。本资料所载意见、评估及预测仅为报告出具日的观点和判断。该等意见、评估及预测无需通知即可随时更改。
本公众号所载资料涉及的证券或金融工具的价格走势可能受各种因素影响,过往的表现不应作为日后表现的预示和担保。在不同时期,招商证券可能会发出与本资料所载意见、评估及预测不一致的研究报告。招商证券的销售人员、交易人员以及其他专业人士可能会依据不同的假设和标准,采用不同的分析方法而口头或书面发表与本资料意见不一致的市场评论或交易观点。
本公众号及其推送内容的版权归招商证券所有,招商证券对本公众号及其推送内容保留一切法律权利。未经招商证券事先书面许可,任何机构或个人不得以任何形式翻版、复制、刊登、转载和引用,否则由此造成的一切不良后果及法律责任由私自翻版、复制、刊登、转载和引用者承担。
关键词:

Copyright   2015-2022 南极数据网版权所有   备案号:粤ICP备2022077823号-13   联系邮箱: 317 493 12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