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 首页 > 企业数据 > > 内容页

梅学书|鄂东的语言发展与演变

来源:个人图书馆-新楚 2023-08-27 13:41:53

作者/梅学书

人是促进社会发展的主体,语言是人类认识世界,为了相互间进行交流而创造出来的一种工具。没有人就没有语言,语言是文化的重要载体。历史上长江中游的楚文化和下游的吴文化对鄂东的渗润,形成了鄂东的吴头楚尾独特语言文化。

一、鄂东语言的形成与发展


(资料图)

1.形成与发展

鄂东地区自古以来,就有良好的文化底蕴,土著文化、中原文化、长江下游诸多文化在这里汇集、交流、融合,使得该地区成为多种文化的接触地带。

远古时期,鄂东就有人类活动。夏商周时期,中原华夏势力向长江中游扩张。从鄂东已发现的商周古文化遗址及出土的文物,华夏文化在鄂东的渗润留下了鲜明的印记。周人克商后,分封“汉阳诸姬”,是“以藩屏周”统治南方的重要力量,鄂东受中原姬周文化的影响较深。

春秋时期,随着楚人的北进和东扩,鄂东地区较早被纳入楚人的统治范围。楚文化进入鄂东地区后,逐渐形成鄂东楚文化这一地方类型,其进程漫长而曲折。

春秋晚期,吴楚战争不断。在楚弱吴强阶段,吴国曾一度占领过鄂东部分地域。战国早期,楚人对鄂东地区的开发进入一个全新的时代,楚文化与该地区的传统文化交流融合,楚文化因素占据主导地位,体现楚文化载体的语言基本形成。楚灭邾(今山东邹县)迁其君、民至鄂东,境内始有邾城(今黄州禹王城),北方文化、语言又一次与鄂东文化语言融合。

东汉建武23年(公元47年),南郡“蛮”反,武威将军刘尚率军镇压,迁移七千余人至江夏界中,开发五水流域(巴水、蕲水、浠水、举水、倒水);楚文化的底蕴进一步在该区域巩固。

三国时期,鄂东隶属吴国,长江下游的文化也进一步浸润鄂东,与鄂东文化融合,形成了鄂东特色的语言和文化。

赵元任、丁声树合著的《湖北方言调查报告》中,将黄冈方言划归“楚语’范围。1987年的《中国语言地图集》,将鄂东黄冈方言划归江淮官话,与孝感方言一起合称黄孝片,黄冈属于江淮官话的中心区域。

2.方言的分布

1948 年,赵元任、丁声树合著的《湖北方言调查报告》中,将黄冈方言划归湖北方言第二区,并提出“楚语”名称。《报告》将英山、黄冈、罗田、蕲春、麻城、浠水、黄梅、广济、红安、新洲、鄂州、黄陂、应山、安陆、应城、孝感、云梦、广水、大悟(礼山)以及西北角的竹山、竹溪共 21个县市的方言划在第二区,指出:“这第二区可算作典型的楚语,——如果要独立一种楚语的名目的话。这一区域的东部黄(安)、罗、浠、梅、济、蕲阴平调值是低调或降调,有"下江话’的风味。”“如果要独立一种楚语的名目的话,这第二区可以算典型的楚语。”仅指出语区七个语音特点,并指出鄂东方言在楚语区中的特殊性。1981年詹伯慧在《现代汉语方言》里提到:“还有一些地方方言比较特殊,一时还难以划分到哪一个种方言中去,如湖北鄂东一带的"楚语’,跟以汉口为代表的"西南方言’固然大不相同,跟东面的"江淮方言’又难以归到一起。其中最突出的特点是有一系列圆唇舌尖后元音以及以圆唇舌尖后元音起头的一类韵,声调一般有六个,入声自成一类,而去声分阴阳。"楚语’通行地域达 20 个县以上。”1996年,周振鹤、游汝杰先生的《方言与中国文化》中指出:“湖北省东北和西北这两块不相连接的地方,历来被认为最具"楚色楚香’,可以看作是同一个方言片”。

鄂东黄冈市,下属10个县市区,按语言与文化的特征,又可分为三个区域。东边区域,主要分布在英山、罗田、浠水,其方言大致差不多,带有很多豫南的方言成份;南边区域主要分布在蕲春、黄梅、武穴、龙感湖四县市区,其方言大致差不多,带有下江赣北和吴越的方言;北边区域,主要分布在麻城、红安、团风、黄州四县市,其方言大致差不多,带有武汉孝感的方言成份。三个区域之间的方言有明显的差异,在三个区域内的方言也有细小的差别,外域的人很难分别得出来,只有鄂东人才分别得出来。

二、鄂东语言基本特征

以方言为特征的鄂东语言,充分体现了鄂东地区特定的文化风貌,虽有六个声调,但有其基本特征。

1.语意表达独特

鄂东语言的表达,很多外地人听不懂,只有长期生活在鄂东环境中的人才能听得懂,才能理解其语言的真正含义。鄂东独特的语意表达,主要体现在五个方面。

一是楚语底蕴明显。直到现在,鄂东地区民间口语中,在碰到不服气和不甘心的事,口语表达常有“不服周”,对民间煮饭的炊具称鼎罐或汤罐。

二是口语中文雅与粗俗同时并存。如“莫逆”、“蹊跷”,再如“昨夜㖒佢妈妈贶了一个伢泼”里的“贶”等,均保留了古汉语中的雅;但有些口语粗俗得让非区域内的人无法忍受,如鄂东西北部开口语就是“猡日的”,东南部开口语就是“你妈的屄”。

三是语言表达中倒装句很多。如“公鸡”叫“鸡公”,月亮”叫“亮月”,“晴天”叫“天晴”;现代也有新的倒装句出现,如对“司机”叫“机司”。

四是副词很少用,而是用一种特殊的语句表达。如“很白”叫“白稀了”,“很绿”叫“绿阴了”,“很红”叫“红彤了”,“很黄”叫“黄灿了”,“很黑”叫“一抹黑”。

五是词义不同,文字与语意表达不一致。如“鼻子”在鄂东实指“鼻涕”,“老板”由已婚妇女说出来,则是指“丈夫”,“风流”则指“男女不正当的关系”,“女人”仅指结了婚的女性,“过夜”指吃晚饭。还如“舅子”、“姑娘”是骂人的话( 旧时“姑娘”在黄梅、武穴沿江区域,人们专指卖淫女)。

2.多种方言并存

鄂东方言虽属楚语的中心区,但并非纯粹的楚语;虽划入江淮官话,但并非真正的江淮官话;虽然以楚语为底蕴,但语言中亦参杂有东南方的吴语和赣语。鄂东黄冈方言既不能明确划归西南官话,又不能划入江淮官话或赣方言,而是介于西南官话、下江官话和赣方言之间的一种混合性方言。区域内既存在北方方言,也有吴越方言,还能听到赣闽方言。真可谓南腔北调,西言东声,多种方言并存。

3.区域特征明显

鄂东每个县市北部都是山区,南部是平原、湖区,地理自然环境不同,东部与西部,北部山区与南部沿江平原,其语言也有较大的区别。区域东部的蕲春、黄梅、武穴,有长江下游的赣、皖语音。区域西部的红安、麻城、团风,则有武汉孝感语音。就是在一个县市之内其语音也有较大的区别。如黄梅中北部区域,其语音与城关话相近,称为城关话;南部沿江的小池、刘佐、分路及孔垅部分乡镇,1936年前原属江西德化县,其语音与赣北相近,称为德化话;在蔡山与武穴交界的曹坝一带,其语言与武穴龙坪相近而又有所区别,被称为曹坝话。再如红安当两字连读而前字为入声,后字为阴去或入声时,东半部将前字变读为低平调,西半部则变读为中降调。在红安城关有读翘舌音的字,在红安南北两端则无翘舌音。

4.方言差异较大

鄂东区域内的方言差异也较大。仅对父亲的称呼就五花八门,如黄梅和武穴沿江叫法多种,有的叫“爹”,有的叫“爷”,有的叫“伯”,有的叫“叔”,有的叫“大”,还有的对外人称父亲为“我老儿”。对母亲的称呼,有的叫“妈”,有的叫“姆妈”,还有的叫“姬”。

三、鄂东语言的丰富文化内涵

方言俚语是一种跟标准汉语有区别的、只通行一个地区的语言。方言俚语是一个区域的劳动人民在生产生活实践中创造的语言,只有这一区域的人才真正理解其词义词意。鄂东的方言俚语文化内涵,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

1.体现了对自然山水的敬畏、欣赏,并赋予新的哲理

由单纯的对自然山水的敬畏转向对自然山水的解释。不仅仅对自然山水的欣赏,而是以此来说明事理。有很多描述自然环境和自然山水的方言俚语,在表现自然的同时,也蕴含了深刻的人生哲理,体现出人们对自然环境和自然山水的重视与关注,同时也说明了自然事物与人们的相互关系,自然环境在人们生活中的重要地位。

2.体现了丰富的节令文化,并用以指导人们的生产生活

我国的岁时节俗出现于先秦时期,那时就有春节、端午等节日了,但那时的人们过节并不是为了娱乐玩要,而是与祭祀有关的宗教活动与仪式,因此那时的节日充满了神秘的原始宗教气氛。鄂东的节令文化也脱离不了这一节令文化的特征。随着社会的发展,生产力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的认识能力也逐渐增强,生活在鄂东区域的人们,对原有的岁时节俗进行了新的阐释,从而积累了大量的精神文化财富,并用以指导人们的生产生活。

3.体现了人们在长期生产生活实践中形成的特殊交流方式

在我国的传统文化中,每一个区域所形成的独特语言,所蕴含的语言文化具有复杂性,是由文化背景、具体情境等人文因素造成的。方言俚语、谚语、歇后语,具有短小、简练、幽默、风趣、诙谐、生动的语言特点,是人们广为流传,喜闻乐见的一种语言形式,体现了人们在长期交际中形成的文化内涵。在长期的生产生活的交往中,鄂东区域的人们,创造了本区域自己的方言俚语用以交流。这些方言俚语十分浅显,一听就懂,方便交流,但是在浅显中又蕴含了深刻的哲理。

4.体现了域内一代又一代人不断创造和发展的独特语言文化

社会实践为人们创造语言提供了丰富的素材,是人们创作语言的源泉。长期的生产生活实践,人们创造了语言,不断丰富和发展语言。鄂东独特的语言形式,是区域内一代又一代人不断创造和发展的结果,蕴藏着丰富的知识内涵,其涉及的内容比较广泛,不管是原来就有的,还是现在创造的,都无比生动、形象、幽默,常用一种独特的比喻去说明现实生活中的事物,其高超的艺术感染力,使人们容易理解、容易接受,并且喜欢运用。

四、鄂东特色语言形成的原因

鄂东特色语言形成的原因,大致在四个方面。

1.地理环境的因素

地理环境是文化产生及其地域分化的基础。可以分为自然和人文两个方面。自然地理环境可以限制人类活动的范围,进而影响文化区域。黄冈是鄂豫皖赣四省交汇地区,位于大别山南,长江以北。境内北部群山叠嶂,巍峨连绵,南部平原湖泊,河港密布。正是这一区域的特征,使之成为黄冈文化乃至黄冈方言产生与形成的先决条件。在此基础上形成的方言受到周边语言文化的影响,加上自己语言的特点,逐步形成比较定型、成熟的鄂东(黄冈)方言。

鄂东黄冈是典型的方言接缘区域。黄冈北部与中原河南接壤,河南话属中原官话;西北与武汉和孝感相连,武汉话和孝感话属西南官话;东南与安徽相接,安徽话属江淮官话;东面隔江与江西相守,江西属赣语方言区,所以,黄冈处于江淮官话、西南官话、中原官话和赣北方言的交界处,其东面与江淮官话区接壤,西面同西南官话区和孝感相连,南面跟赣语区隔江相望,北面与中原官话区毗邻,导致黄冈方言与邻近的西南官话、江淮官话、中原官话和赣方言既有相同之处,也有明显的差异,比较特殊。大致来说,黄冈北部地域受中原官话影响多些,西北部地域受西南官话影响多些,东北部地域受江淮官话影响多些,东南部地域受赣语影响多些。

2.历史演替的影响

在漫长的历史时期,湖北境内流行的方言一直有“楚言”之目,这一“楚”字无疑源于先秦楚国,可是从先秦楚国的语言到近世北方官话的格局,“楚”字的内涵发生非常明显的演替。春秋时期,楚国的楚言与中原的夏言之间的差异非常明显,战国以后,楚言已经由一种语言渐渐演变为华夏共同语的一种方言。汉末以后,由于人口的迁移非常频繁,楚语与北方方言发生了一定程度的混化。及至宋朝,荆楚方言的特异性依然引起时人注意,曾察觉“乡音是处不同”的《耆旧续闻》作者在该书卷7中指出:“荆楚人以南为难,以荆为斤”。苏东坡在《满庭芳·归去来兮》中说:“坐见黄州再闰,儿童尽楚语吴歌。”明确指出北宋时黄州方言属楚语。到明代的时候,荆楚方言的官话味道更加浓厚。但仍有人将此地方言称为楚语。如“醉里不妨学楚语,竹枝歌好和渔郎”之类。随着时间的推移,荆襄地区被北方言文化渗润,荆襄一带的楚味逐步淡化,终至成为北方方言中的组成部分,而“楚语”仅存于鄂东北部以黄冈市为中心的21个点。也就是现代方言地图上,正好是江淮官话的黄孝片。

3.外来文化的渗入与融合

外来文化的渗入,是鄂东特色语言形成的重要原因之一,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

一是商贸往来文化的渗入。如果认为鄂东语言是典型的楚语,很难让人信服。黄冈北部与中原河南接壤,西北与武汉和孝感相连,东南与安徽相接,南面隔江与江西相守,由于黄冈与这些毗邻地区之间的贸易往来,文化交流,移民杂居,造成黄冈方言与这些地区的方言之间相互接触和相互影响,形成了独具特色的鄂豫皖赣交汇处的黄冈方言片。

二是移民文化的渗入与融合。黄冈方言在语音、词汇和语法上都表现出方言混杂的特点。从语言接触的视域中看,这些特征都反映出鄂豫皖赣的方言对黄冈的方言产生了干扰,这一分析正好与黄冈的移民历史相吻合。黄冈先民由于历史上的战乱、饥荒、政策性移民等原因,历史上发生过多次移民,如战国末期今山东地域的邾国亡国君民南迁至此,东汉时鄂西川渝的巴人被强迫迁徙鄂东开发“五水”,两晋时中原豫州民众为避战难迁徙鄂东,并设置侨郡、县。宋元明时“江西迁湖广”,特别是明清“江西填湖广”,大量的江西及南方省市移民迁至鄂东开发沿江洲滩、湖区沼泽地。大规模的外域移民,既保留或延续原居地的方言特征,又与鄂东本地方言融合,形成具有本地特色的新语言。这种语言变化既有继承鄂地楚语的成分,又有豫皖赣的特征,还有独自的方言成分,这样就形成了独特的黄冈方言。

三是文人被贬或流寓鄂东的影响。如北宋出仕黄州的王禹偁、被贬的苏轼,流寓鄂东的岳飞、文天祥后裔,明代流寓麻城的李贽、冯梦龙等名人到鄂东麻城讲学,带来外来文化,对鄂东语言文化的演变产生重大影响。

4.政区划分的切割。

行政辖属,对一个区域的语言影响也较大。特别是在封建社会,每一个行政辖区域相对封闭,区域间的人口和商品流动受到一定的限制,这种政区辖属,封闭式的区域管理,就会造成区域间的商贸与文化交流受到一定的限制。区域封闭逐步固化区域内的语言文化,鄂东区域也不例外。历史上,鄂东(黄冈)的行政辖属经常变动,并非隶属同一行政区辖。夏商周时代,境内属荆,扬二州。春秋战国时属楚。秦时,境内北部属南郡,东部属九江郡;后在邾城设衡山郡,鄂东西北属衡山郡。汉代除寻阳(现黄梅全境、武穴部分区域)属扬州外,其余均属江夏郡。西汉时鄂东下江话风味的形成,是自秦汉以来,长期属扬州郡所治,而受到影响的结果。三国时期属吴国扬州蕲春郡。西晋时,鄂东除寻阳(现黄梅、武穴大部)属扬州庐江郡外,皆属豫州弋阳郡。东晋及南北朝,境内始为西阳郡和南新蔡郡并治,南新蔡郡乃上隶江州。隋结束南北分裂统一后,从隋到元代,鄂东境内由黄州、蕲州并治。从明至清,鄂东(现黄冈市全境)才隶属黄州府治。这种历史上存在的多种行政隶属,也是导致域内产生多种类型语言特征的重要原因。

五、发展演变趋势

随着国家进一步改革开放,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人们交往范围的进一步扩大,生产生活方式的改变,鄂东方言在这种大趋势下,将会出现新的演变。

1.一些方言将会成为历史

随着生产力的发展,生产生活方式的改变,一些传统的农业生产、生活方式的消失,一伴随着这些旧的生产生活方式的习俗和语言,也逐步消失,成为历史。

2.通用方言将会不断产生

现代社会,商品经济的快速发展,大量的人口流动,人们的交流交往必然增多。在一些新的生产生活方式中,人们为便于交往交流,一方面创造新的方言文化,一方面又放弃自己让别人难以理解的俚语方言,同时吸纳他人的语言文化,经过融合改造后,不断创造出一些让大家都能理解和接受的方言,通用的方言便会不断产生,并被大家共同接受。

3.普通话将会逐步替代方言

随着社会的发展,时代的进步,人口的大量流动,商品经济的快速发展,九年义务教育的普及,普通话的广泛推广,新生代学习的是普通话,父母对于子女的要求也是不讲或少讲方言,人们为了更好更多地与外界进行交往和交流,鄂东区域内不被外界人接受的方言,将会逐步被普通话替代,人们的意志无法左右其演变,这是历史发展的必然。

(关于鄂东方言有关问题,本人曾与《黄梅方言志》作者王定国先生作过讨论,文中观点得到他的认可,在此表示感谢!)

关键词:

Copyright   2015-2022 南极数据网版权所有   备案号:粤ICP备2022077823号-13   联系邮箱: 317 493 128@qq.com